武汉社会工作教育网

首页 >备考辅导>在线答疑

最佳答案

所谓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初创时期,师生关系属于融洽的师徒式学术传承关系,后来研究生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中,师生关系逐步由教学领域向科研领域拓展,由以前单向式学业授受关系向双向互动交流模式转型。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扩张、高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以及研究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日趋多元、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日趋严峻,师生关系已由原来较为纯粹的学业指导关系发展成为集学业、学术、生活、道德、情感、经济等诸多关系于一体的复杂师生关系;加之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凸显,科学研究活动已成为师生常态,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式传承关系已转变为以科研合作为主的师生关系。

或者关注在职研究生教育网微博,与博主进行实时互动,了解在职研究生的实时信息。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石是和谐,目标是师生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实质是导师与研究生以学科专业学习为依托,以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以实现师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为价值追求,在双方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灵默契、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几种关系:

①教学相长的关系。导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意义的创生,教学过程由传授—接受转变为阐释—理解—建构,师生秉承着探求真理、奉献自身的价值使命,带着学术的良知与责任,相互激励,教学相长,造就一种充实而自由的学习、研讨和发现的学术氛围,实际上已形成为一种共同分享、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理想关系。

②科研合作的关系。师生在共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参加研究生报名的人既是学生,又是科研助手,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导师作为课题负责人和科学研究活动的领头羊,与研究生合作研究、共同创造、协同创新,师生双方不再是现代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而是一种共同学习,相互影响的互惠式关系,实质上已成为一种荣辱与共的学术共同体。

③积极的社会道德关系。在职业伦理层面,导师学高为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指导能力和科学的指导方法;身正垂范,从思想、行为、品格上能够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尊重研究生的劳动成果,能够给予学生相应的科研报酬。研究生则具备完成创造性学习所应有的智能与知识结构、学术素养与发展潜能。在学术伦理层面,导师始终坚守科学道德规范,学风端正、品德高尚,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能够以学识与人格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研究生则在勇攀高峰、完成学术任务中求真务实、诚信负责、敢于担当,能够承载并完成学生所应担负的学术角色与任务,师生双方成为一种积极的道德主体间的存在。

④融洽的情感认知关系。指随着双方平等互动的加强与关系的深入,研究生从最初对导师拥有的知识的崇拜,逐步发展为对导师学术思想的接受、学术行为的模仿、学术文化的认同,最后上升为双方心灵的默契与情感的完全融合,表现为师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兴趣爱好的趋同以及情感上的融合,双方达到了一种理性平和、理解包容、协同育人的理想状态。

或者关注在职研究生教育网微信,账号是cnzzyedu,通过微信进行报名,目前微信报名正在促销,促销详情请点击微信报名大促销